共譜飄揚的 豐收樂曲
1974年洛桑福音會議中,宣教學家羅夫(Ralph Winter)及世界展望會研究發展中心(MARC)共同提出「族群」和「未得之民」的概念,對於全球宣教產生關鍵性的轉變。1989年,盧斯.布希(Luis Bush)發表「10/40之窗」研究,掀起一波波為少數民族禱告的熱潮。2011年,知名宣教學者大衛.巴略特(David Barret)的全球差傳數據提及,全球七十億人口中超過二十億乃「福音未及之民」,「10/40之窗」的少數民族處於遼闊的貧窮疆域,多數崇奉伊斯蘭教、印度教、泛神論等宗教。差傳學者鼓勵教會應該重新分配宣教資源,審慎關注這些地區的福音工作。全球16,597個族群中有6,872個未得族群,多達41.4%,單單中國就有55個未得民族(宣教學者細分為516個),超過1.3億人口。身為神所託付的宣教機構,我們必須以雙腳填滿福音的空地。少數民族宣
教中心多年來專注於大陸少數民族的福音開拓,逐漸向越南、寮國、緬甸、印度、尼泊爾等鄰國擴展,目前已在二十幾個少數民族中展開披荊斬棘的領袖培訓事奉。
少數民族的宣教與牧養在有限的人力、物力資源下,本宣教中心謹慎將資源作最大的使用,如今,有幾個民族的教會人數穩定成長,從拓荒進入植堂,同工角色亦由核心同工培育轉移至日常牧養,而宣教中心亦漸漸退居幕後,轉為海外宣教的連結及整合平臺。隋著世界經濟驟變、資源大幅萎縮,面對這麼多未得之民,實生力有未逮之感!經過禱告、尋求與印證,我們呼籲眾教會一同成為宣教夥伴來認領培訓與牧養的聖工。
宣教士在前方跋山涉水、流血流汗爭戰得回的失喪靈魂,若無後方按時支持與餵養,終將流離失所。而成熟穩健、願意委身又不求回報的眾教會,是我們於前線孤軍奮戰時殷殷期盼的大後方。「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」(傳道書四章12節下),一件聖工的成就有賴眾人各盡其職。值此豐收季節,宣教中心將致力於未得之民的開拓,在幼小民族稍具教會雛形時,轉交由認領者接手牧養,由認領者與各族同工配搭服事,以發揮通力合作的最佳果效。
從認識、認領到認養
認領是指一個團體,無論是教會、家庭小組或團契,願意按著主所賜的能力,與宣教機構聯合去關心一個族群,以禱告開始,直至有一天這族群有教會被建立起來。為了有效進行,我們需要藉助專業宣教機構來統籌協調。
韓國,是亞洲差派最多宣教士的國家,目前已認領一千個族群;美國教會也行之有年。簡單來說,認領需經禱告尋求與周密規劃,先收集相關資料進行研究,與牧者、長執磋商、訂定目標,最好有專人負責。已有計畫雛形後,再向全教會報告分享;同時,向專業宣教機構洽詢,藉由機構認識未得之民及決定認領對象;專業機構的協助通常能使認領成功的機率提高,再來擬定通盤計畫,以五年為一期,於教會內部進行教育及計畫推廣。最後成立短宣考察團,到未得之民中實地考察、接觸,作出最終決定,由教會差派宣教士或支持機構的宣教事工,執行原訂的五年計畫。
成為親密的宣教夥伴
經過長期拓荒與培訓門徒,紛雜的人事變動與糾葛,政經、人文和地理環境的摸索、熟悉以致適應,夾雜於當中的危機與應變、體能負荷與考驗、迥異文化的應對、穿梭於不同宣教地域的極端變化和內心衝擊,種種難為外人想像的特殊經歷,皆使得本宣教中心在不斷學習中累積了多年的實務經驗。
我們知道擺在前面的使命是何等巨大,然而,天國的福音必須傳到每個未得之民中,主才會再來。每當處身於群山峻嶺間,彷彿聽見未得之民的聲聲呼喚繞過山巔而來,而信徒如眾水的禱告聲浪亦翻山越嶺,兩股勢力相互結合,化為一隻隻白鴿,飛過眼前險阻的高山。我深信21世紀是宣教豐收期,竭誠邀請有宣教負擔的教會、機構或個人結為宣教夥伴,一起為「10/40之窗」這片遼闊荒土,共譜飄揚的豐收樂曲。